第四章

淡水鱼与海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我只放心自己照顾你最新章节!

    后院的葡萄架下

    躺在藤椅上的姑娘正吃着冰镇西瓜

    小说的扉页在半米外的方桌上立起又落下

    午后的风经过

    贴在额前的发被吹成一朵凌乱的花

    傍晚到了烈日啊快落山吧

    我要出发去河边捉虾

    奶奶的腰弯成月牙

    水浇灌她小菜园里的干泥巴

    稍远处的田埂下

    爷爷牵着牛像在牧马

    前院玫瑰色的天空下面

    竹床上的碗碟摆满

    晚餐吃到一半

    暮色降临身边

    我抬头

    看一颗一颗蹦出来的星盏

    却怎么数也数不完

    耳旁爷爷的谜语伴着奶奶的家长里短

    那时候的夏日总有悠长的夜晚

    如今的你是不是也在悄悄地想念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曾说“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我并不曾专门研究过任何人的家庭环境及生活经历,自然也不能不自量力地去分析任何人的性格形成原因。但于我,这后半句却是说到了心坎里。我虽是留守儿童,但我从小散养在这大自然的怀抱中,从小成长在邻里街坊的互助互爱中,又终日目睹爷爷奶奶“相爱相杀”的生活哲学,我的童年生活自是无忧无虑又丰富多彩的。便是我后来长大了、工作了,不得已见到了一些人性的不光彩和不体面,我终究也还是坚信人性本善论。这大约也与我童年的经历息息相关。

    我之前说过我记事晚,偏又往往记得很不深刻。因此要让我依时间顺序去回忆我的童年,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我常常对那些能清楚记得自己在几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什么具体事情的人非常佩服,但我恐怕天生不具备这样的天赋。我的记忆总是琐碎的,尤其对于久远的童年。有时逢年过节随父母回老家探望,闲谈时长辈总要提起小时候的事,每每都是他们津津乐道,身为当事者的我反倒像在听旁人的趣事。

    于我而言,大多数时候,我确实无法清晰地回忆起事情发生的具体年份,但有些画面却可以刻在我脑海里,以至于当我通过这些画面去回想当时的场景,又总能连彼时出现的人物、交谈的内容、周遭的摆设甚至餐桌摆放的吃食以及许多零杂的细碎都一一罗列出来。

    若要我去回忆童年,夏天是必须要排在首位的,除却有我当时作为学生最期盼的暑假外,另有两件我如今也怀念的场景也同样发生在夏天。

    我从小生活的村子人口加起来不足一百人,按姓氏分应该是八户。村里有两家大户,所谓大户指的是子女较多,其中一家大户姓胡,胡爷爷胡奶奶统共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在这个人口不足百人的小村子,实在可以算是“大户人家”了。那时候的农村,很多离市集较远又交通不便,因此许多生活必需品,像是柴米油盐等都需要各个村子自给自足。在这点上我们村虽然有先天的地理位置优势,距离市集大约步行十分钟的距离,但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各类加工厂、售卖生活必需品的小商店也还是齐全的。

    村里唯一的一家小商店就是胡爷爷和胡奶奶开的,那是整个村的孩子最爱的地方。逢到厨房的盐罐子或酱油瓶子空了,家里孩子多的总要抢着去胡爷爷的小商店买,因为母亲给的采买钱总不会是刚刚好,那多出来的几毛钱可以在小商店选一个大大卷或“唐僧肉”或一种叫大花脸的冰棍,那是我们那时候每天吃也吃不够的零食,值得一提的是一种“幸运”牌的蟹黄面,如今的干脆面是怎么也吃不出那种香味的。除了这唯一一家小商店外,胡爷爷的几个儿子们还经营着其他几个生活必需品的加工厂,像是菜籽油加工厂、大米加工厂、花生米加工厂,统统都姓胡,只一家面条加工厂是由吴家经营。

    在当时的村子里,除了这几家做生意的以外,其他人都是要依靠庄稼谋生的。便是做生意的,也需要种几块地的稻子、油菜、小麦等以供全家每年的吃食。但因为种的少的缘故,每年的农忙时期他们总要比其他人家轻松许多。庄稼人称每年的农忙期为“双抢”,指的是抢收和抢种庄稼,这样的农忙期一般都发生在夏天。而夏天的酷热对以庄稼为生的农民来说又是格外难捱的,上午11点以后到下午3点以前的这段时间是不能出门的,那毒辣的日头会晒得风吹日晒惯了的老农民也要脱掉一层皮。但在一个尚不懂事的孩子眼里,这样的夏天却是欢乐的。我那时就是这样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孩子的欢乐总不外乎两点:有的玩、有的吃。而双抢时期又洽洽是这两点都能满足的时期。当时的农村虽不像现在的很多农村那样,年轻人都出去工作只老人留在家里,但这样的情况也还是有的。我家便是这样的情况,我的父母、二叔二婶和小叔婶婶全都在外地,家里只留下爷爷奶奶和我,等我读了小学,我弟和堂妹也变成了留守儿童被送到爷爷奶奶身边。除了我家,还有一两家也是类似的情况,家里只剩下妇女。

    就农活来说,有的妇女做起来比较吃力,有的男人做起来比较吃力。于是,村子里剩下的人们根据这样的情况商量了一个对策:全村的农活摞到一起做。每家出一个人组成一个双抢队,男女根据每家不同的情况自己决定,因为村里统共只有八户的缘故,双抢队最多也就十来个人。人确定好以后,开始排时间,今天做李家的活、明天是张家的、后天是吴家的,以此类推,胡家因为农活少的缘故是不参与这样的集体活动的。当天排的是做哪家的活,哪家就解决所有参与双抢队家庭的吃饭问题。这时家里如果还有剩余的妇女,基本都会参与到做饭里来。而这段时间,这些家庭的孩子们就会天天混在一起玩,九、十个孩子扎成堆,家长们没精力也懒得管,孩子自然玩得欢快。

    吃,更不必多说了。日日都在不同家吃饭、日日都吃不同“主厨”做的饭,且日日都一大桌子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自然日日都热闹非凡。

    轮到我家那天,爷爷自然是出去做农活的,他那时候五十岁出头的年纪,身体硬朗,奶奶便留在家里张罗一天的饭。我只记得她前一天晚上便要计划好第二天的菜品:大人有多少、孩子有几个?荤菜需要做几样、素菜又该搭配哪些?酒喝白酒还是啤酒?零食又需要买什么?计划完成以后,等第二天天一亮,她便要去集市采购。采购回来先要去后院捉两只鸡宰了,母鸡炖成汤、公鸡用来红烧,等汤放上灶开始炖,她又要再去她的小菜园采摘一番。农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小菜园,辣椒、茄子、西红柿、青菜、黄瓜等等,这些餐桌上的“常客”都是家家户户自己的小菜园里产的。材料都准备妥当以后,便要开始洗菜、切菜。这时候,其他家做饭的劳动力也都陆续来了,奶奶眼睛不好,洗菜、切菜的活便交给他们了。等到所有菜上了桌,外面干活的人也差不多回来了,因为下午还有活的缘故,中午一般是不喝酒的。吃完饭,需要外出干活的人约好下午出门的时间,便各自回家睡午觉了。留在家里做饭的人这时便开始洗洗刷刷,洗刷完再去盘点中午的库存,等核算出晚餐缺少的食材后,又要投入到晚餐的准备中去。晚餐因为喝酒的缘故,通常吃的时间较长,假如遇到双抢队工作的最后一天,那天的晚饭便要吃得格外晚一些。有的年纪小的孩子,实在挨不住困,便在晚餐还没结束的时候已经躺在主人家的床上睡着了。

    我是总要熬到晚餐结束的,这样欢聚一堂的烟火里的热闹让我满足,也给我安全感,我从小便喜欢这样的热闹。

    我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感受到简单而朴实的温暖。我在他们身上学会知足、学会包容、学会互爱互助,更学会善良、学会热爱生活。

    另一件让我怀念的发生在夏天的事,是关于乘凉。

    村里有一条主干道,连着市集,因为村里户数少的原因,房子基本都沿着主干道一边建造,而主干道另一边便是庄稼地了。在主干道这边,家家户户的房子一家挨一家呈长条状,每家每户都有两个院子,一个前院一个后院。后院是用围墙围起来的,只在侧边开一扇小门,主要用于家禽类进出。前院连着主干道,是敞开的,与主干道相连的一边一般会种上杉树,侧边与隔壁户相连的地方通常会种一排矮树,冬青居多,既保证了独立又不局限视野。偶尔若有什么事,站在前院喊一声,隔壁的人也来到前院,便能各自站在自家门口交谈起来。

    中国人对院子仿佛有特殊的感情,家家户户都要有院子,或大或小。即使到了如今普遍的商品房年代,开发商定价时有院子的楼层也总要比没有院子的每平米单价更高一些,又或者建筑设计师们总是想法设法创新给高层也做出院子来,可见院子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我自然也是爱院子的。后院里养了家禽、种了果树,甚至还有奶奶开辟的一块小小的菜园,种上些餐餐都要用的葱一类的配菜。前院相对开阔,除了有两棵柿子树外,其他均是空地,自然便成了夏夜里乘凉的最佳之地,且家家户户如此。

    每日一到晚餐时间,奶奶会在厨房喊一声“老头子,吃饭了”。爷爷听到后便会叫我一起把竹床搬出去,再搬两把竹椅,只爷爷奶奶坐,我是通常打坐在竹床一头的。即使到了后来我弟和堂妹也来跟我们一起生活了,我们三个也总要挤在竹床两头,仿佛这样坐才最舒服。

    竹床和竹椅摆好,奶奶也正好端了菜出来,我又去厨房盛饭,那时候的米饭是在灶上的大铁锅里煮的,连锅端是不行的,只能吃完再去厨房重新盛一碗,但那时候的米饭下面都有一层厚厚的锅巴,浇上菜汤嚼起来格外香。等到菜全在竹床中间摆好,便开始吃饭了。这时候天却还没黑,有的外出做农活的人这时候才干完活回来,拿着农具从门口的主干道经过总要过来打个招呼,然后再挨个从家家户户的前院往回家的方向走。但大多数人家吃晚饭的时间总是差不多的,因此若是遇到奶奶做了我不爱的菜或是遇到奶奶做了米饭我偏偏想吃面的时候,我总要去正在吃饭的发小或邻居家前院逛一逛,也顺便寻摸寻摸有没有我想吃的菜,这种吃百家饭的乐趣如今很多城里长大的孩子是体会不到的。

    晚餐吃完,碗碟收拾完毕,爷爷会先用抹布将竹床中间放了盘子的地方擦一遍,奶奶再接着用湿毛巾将竹床整个擦一遍。我从屋里拿来枕头、蒲扇,又端来爷爷奶奶的水杯分别放到他们的竹椅脚边。扇子随手搁到奶奶的竹椅上,我便枕着枕头在竹床上躺下了。这时候天差不多黑了,星星倒还没出来,仔细看天空还隐约泛着微弱的蓝。最先出来的通常是一颗极亮的星,然后又有几颗小的跳出来分布在它四周,我一开始总一颗颗地数。可是再一眨眼的功夫,整个天空全爬满了星星,便是再也数不明白了。

    我是在这样的夜晚,学会了认北斗七星和猎户座。可是关于星空的认知,爷爷大约也只知道这么多,但他还有一堆的字谜,我总在这样的夜晚被爷爷的字谜猜的昏昏欲睡,又在奶奶的蒲扇拍在我腿上的时候醒来,她总用这种方式帮我驱蚊子。也是在这样的夜晚,我从奶奶那儿听来了无数的家长里短,这些家长里短里有许多日后也成了我们兄弟姐妹聊起过去时津津乐道的谈资。

    那时候的夏天便是这样,大人们有忙不完的农活、聊不完的天;孩子们有吃不完的百家饭、玩不够的游戏和悠长的夏夜里数不完的星。

    那时候的夏天漫长又闷热,长大后这夏天的炎热倒并未见半分消退,只很多夏天里的乐趣再也找不着了。难怪长大的孩子总要感慨:没有熬不过的酷暑,只有回不去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