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帝国往事

耕者桑田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天衍遗录最新章节!

    “嘿,徐公子!今儿个来的可真早啊!”

    突如其来的一声招呼,吓得刚走进膳房的徐林一个激灵。

    徐林循声看去,原来是膳房的伙夫老刘头。也对,这种阴仄仄地在他人背后出声的事,恐怕也只有这个家伙了。

    徐林冷笑一声,但出于读书人基本的礼貌,朝他敷衍地作了个揖,算是对他那声招呼的回应了。

    “真是难得啊!认识徐公子您这么久,还是头一回在辰时看见您站着呢!”老刘头倚在发放早膳的柜面旁,半个人隐在阴影里,捏着自己的公鸭嗓,阴阳怪气地打趣着徐林。

    这个老刘头身形不伟,乍看上去甚至略有一些猥琐,凌乱油腻的头发已是灰白相杂,胡乱地挽成一个发髻,他的一切外在都与学院严谨精致的画风格格不入。他疙疙瘩瘩的脸上尽是皱纹,一张油腻的大嘴上点缀着两撇八字胡,小小的眼睛此刻眯成一条缝,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注视着徐林。

    徐林强忍着内心的不悦,开口应道:“刘伯,还劳烦予我些吃食。我赶时间,多谢。”

    天碑学院的膳房,是供应整个学院一日三餐的场所。秉承着学院一贯的优渥生活标准,膳房通常情况下是备有充足且优质的食物来供应给教授与学子们享用的。

    “没咯,你也不看看今天是啥日子!”老刘头用手指了指空空如也的柜面和原本应该装满面食的竹筐,又依次打开几个用来盛放汤粥的大木桶,示意自己所言非虚。

    徐林环视膳房大厅一周,果然一个人没有,自己恐怕真的是全学院最后一个来到膳房的人,这么一来,确实很有可能膳房的伙夫们没有来得及准备足够分量的早饭,导致后来的部分学子都没有吃上早饭。

    也罢。徐林心中叹了口气,转身便要离去。

    就在此时,老刘头却狡黠笑了起来:“嘿嘿……徐公子也不用失望。想要吃的自然也还是有的……哎,老头子我天没亮就起来了,忙了几个时辰,自己还没吃饭呢!”说到这,老刘头故意顿了顿,脸上笑容越发谄媚,继续说到:“这不,你看我给自己留了一点,现在匀些给您也不是不行……”

    “但是,徐公子你懂的,您这些学君子之道的公子们不是常有句话叫……叫‘君子不搞小利’,对吧?咱们得公平交换,您看这……”老刘头一边说着,一边食指和拇指相互摩挲,朝徐林做出一个数钱的姿势,暗示徐林这是一桩需要他付出同等代价的买卖。

    是“君子不谋小利”,徐林皱着眉头,心理暗自鄙夷到。看着老刘头那副嘴脸,徐林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恶心。

    因为时常混迹梅兰镇青楼的缘故,徐林对学院相关的小道消息、传闻都比普通学子要熟悉的多。当年徐林刚进学院不久,就听说这个老刘头,两年前原本只是梅兰镇上一个游手好闲的地痞无赖,却不知因何缘故攀上了学院一位刘姓执事的亲戚关系,被介绍到了雅乐坊的膳房,成为了一名伙夫。

    然而进入学院这个清雅肃正的地方之后,老刘头不仅没有从此收敛秉性、端正德行,反而把世俗间的各种下三滥手段带到了学院,钻营于从学子身上揩油敛财。

    天碑学院中,每个学子研学天衍录的方向可能各不相同,但在进入学院的前三年,所有学子都会有一门共同的必修学课,即《人》篇。

    《人》篇中关于“君子之道”的记载云:“君子者,从圣也。当守五德,守仁,守义,守礼,守知,守信。当禁五妄,不忧,不惧,不争,不惑,不欺。”

    “守五德,禁五妄”便是君子处世之道,也是学院教导学子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任凭九州之大,但凡一位学有所成之人,必是君子五德之楷模,三千年来无一例外。又因为君子五德中首重“仁德”,即心系天下之德,因此每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又被称作“大仁”。

    而与君子对立的,则是人世间那些不习《天衍录》君子之道——不入流的“小人”了。天碑学院学子们普遍认为,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贪生怕死、欺善怕恶、见利忘义之徒,正如徐林眼前的这个老刘头。

    徐林收了收思绪,压制住自己对老刘头本能的厌恶,淡淡地开口道:“不必,你自己留着吧。”

    说完,徐林头也不回地迈起最大的步子向明理殿的方向走去。

    “嗯?徐公子——诶,徐公子你别走啊。”老刘头对徐林如此果决的反应略微有些吃惊,恐是眼看自己唯一能讹上一笔的金主就要走了,老刘头在徐林身后开始大喊起来。

    “徐公子!啊,不,徐少爷,留步!我这还有一封从梅兰镇给您捎来的家书!”

    徐林听到这话,瞬间顿住了脚步,细一思索,果真是入了腊月,到了家里每季来信的时间,只是平常都是初五信至,这次却早了几日,不知何故。

    于是,徐林缓缓地平复了一下自己略微急促的呼吸,然后以依旧冷漠的神情转头看向老刘头。

    “书信何在?最好不是诓我。”

    “岂敢岂敢,书信此刻便在我身上。”老刘头一边说着一边开始摸索起自己油腻上衣的里衬口袋。在徐林冰冷视线的注视下,老刘头这次并没有什么油腔滑调和额外的小动作,很快地掏出了一封浅褐色牛皮纸书信。

    书信中间略微鼓起,有一定的厚度,不知道是因为内部的信纸张数多造成的还是因为信封内夹带了什么其他的附件。信封正上方有鲜红的方形“徐”字印鉴,徐林一眼便认出,这是徐府的家印,一般由管家黄伯掌管。

    不是父亲和兄长的印鉴,用了府上的家印,想必是母亲口述,请了府里的先生代笔,交由黄伯寄出的家书。看来近日里,父亲和兄长都有些忙碌啊……徐林心里暗暗感慨了一句。

    老刘头双手捏着信件,三步并两步来到徐林跟前,依旧带着谄媚的笑容递上书信:“徐少爷,您的家书我可是花了半天时间,特地跑了十里地去镇外驿馆取来的,哎呦,我这老腿……”

    说罢,老刘头竟真的面露痛苦轻锤起自己的小腿,同时还不忘分出一缕眼神瞟着徐林,观察他的反应。

    眼前的老痞子一只手捏住徐林的家书,另一只手轻轻地捶着自己的小腿,卖力地表演着。但徐林完全不想跟他多费口舌,直接伸手就去拽信封。

    然而,徐林从微微使力拽信到使劲全身力气,竟然都无法从老刘头手上将自己的家书拽走。一老一少就这么同时拽住一封信,无声地角力,默默地保持一个姿势僵持着。没过多久,徐林的脸慢慢涨得通红,不知道是因为用力过猛,还是被当前这种状态弄得羞恼难当。

    最终,还是徐林松手,放弃了。他望着老刘头那副依旧谄媚笑着的脸庞,内心彻底无语——这老家伙真的是无孔不入地想要从别人身上揩油、占便宜啊……

    替学子们取家书、信件,本是学院杂役们的分内之事,跑腿杂役每五日往返一趟梅兰镇的驿馆履行寄送、收取之事。也就是说,即便老刘头不“好心”地替杂役们代劳,徐林最迟也不过再等四日便可拿到这封家书。

    想到老刘头捏住书信不放这一略带勒索的举动,徐林怒气上头,却又无可奈何,短短一瞬间,愤怒、鄙视、厌恶、不甘、委屈等等情绪涌上心头,但徐林还是挣扎着地摸向了自己衣服里衬的钱袋。

    就在这时,突然一声低沉雄厚的号角声似遮天的海浪般从远处袭来,振聋发聩,打断了徐林的挣扎,让徐林整个人呆在原地,脑中一片空白,身体微微颤栗。

    “呜——嗡——呜——嗡——”

    号角声绵延不绝,其中似乎还藏有某种旋律,仿若龙吟。

    “噗通”一声,眼前的老刘头突然直直地往地上一跪,徐林也从心神失守的状态中恢复了过来。

    只见那平日里猥琐的老痞子此刻像是完全换了一个人般,满脸的肃穆与庄严,上身笔直地朝着号角声传来的方向跪着,嘴里喃喃道:“云龙吟……是云龙吟!”

    老刘头突然重重地叩了下去,手里的徐府家书也甩到了一旁。徐林被他忽如其来的怪异举动搞得莫名其妙,但也懒得管其中缘由,连忙趁机拾起地上的家书揣进怀里,朝着明理殿的方向匆匆赶去。

    刚刚那一声号角声显然非凡,徐林心中隐隐觉得,应该是今天的那位“贵客”驾临了,于是他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不到一刻的时间,徐林穿过了明理殿的外围廊道,终于能看见不远处的整个建筑群落中心的明正殿侧门了。徐林拄着双腿大口喘气,他很想继续往前,却实在一步也迈不动了,只能时不时地趁着喘气的间歇抬头看向前方宏伟的建筑。

    徐林努力调整着呼吸,恢复体力,此时耳畔传来了第五次与先前相同的号角声。在赶往明理殿正中心的过程中,徐林已经基本能够确认,这种雄浑的号角声是大楚皇室——至少是皇子才能使用的仪仗乐号,也就是说,今天光临学院的贵宾已经到了。

    大楚朝的开国皇帝——楚高祖楚靖(字元英)相传是平民出生,在推翻前朝大周国夺得天下大统前并无受敕封的爵位,因此称帝后便直接以自己的“楚”姓为国号,至此天下皆避皇帝讳,世间除皇室一脉,其余楚姓均改为“褚”或“储”等字。在大楚朝,只要见到楚姓人士,必是皇室贵胄,其余有胆敢假冒楚姓之人,一经查实均是罪无可赦的诛灭九族之罪。

    大楚帝国传承至今,国祚绵延四百三十一年,当今的九州共主——昭武皇帝是帝国的第十七任主宰。昭武帝名承阳(字元昊),是先皇楚和帝的第六子,自幼天赋异禀,聪慧过人,十岁时便有远超同龄人的卓越见识与沉稳心性,前朝太傅曾评价他“六皇子胸怀山海,有凌云之志”。十五岁时便已精通翰林院《天衍录》中的《地》、《兵》两篇,被先帝力排众议立为太子,三年后毫无悬念地继承大统,年号昭平。当时还被称作昭平帝的他,甫一执掌江山,就遭遇了因为自己父皇的优柔寡断而酿出的藩王之乱。

    昭平元年八月,被分封在北域拥有幽州三郡之地的梁王、拥有岚州两郡之地的襄王,联合南域越州的虞城郡王以及中州的安溪郡王,一共四个藩王于秋祭之后骤然起兵造反,妄图染指皇帝之位。原本他们以为,刚刚即位的少年天子应该跟他父亲一样软弱可欺,听到诸王叛乱就吓得躲在皇宫里瑟瑟发抖了。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昭平皇帝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截获了他们的谋逆计划,四个王爷刚一举兵,昭平帝便亲率三万御林圣甲军(直属皇帝指挥的卫戍部队,常备建制为五万人)星夜出征,以疾风迅雷之势在二十天之内剿灭了中州的安溪郡王,趁叛军未汇合时稳固了京都大本营局势。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皇帝的这一手出奇制胜,展现了御林圣甲碾压级的实力以及自己的雷霆手段,震撼天下。在这短短二十天中,昭平帝不仅亲自指挥大军屡战屡胜,还在攻破安溪郡城后亲手斩杀贼首——自己的皇伯安溪郡王,并将王府上下近百口,不论男女老幼全部押解京都斩首示众,以实际行动让天下人见识到自己完全不同于先帝的果决狠辣。

    昭平帝不到一个月就逆转了登基后内忧外患的不利局面,震慑了中州内所有还存着不臣之心的人,一代雄主之威初露端倪。

    随后两个月时间里,稳定了后方的昭平皇帝再次亲率三万御林圣甲军和八万护国玄甲军(负责中州四大关隘防卫的精锐部队,常备建制为总二十万人)南下征讨越州虞城郡王。出征五十余日,连破十城,以摧枯拉朽之势,几乎全歼虞城郡王叛军的四十万主力,王师直逼叛王占据的越州州府——晴川城。

    自知大势已去的虞城郡王,自缢谢罪,死前以血书上表乞降,希望能免去王府株连之祸。然而昭平帝却未能实现他这个叔叔的遗愿——对于叛贼家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全部押解京都斩首示众,这已经是给予皇族成员最大的体面了。自古以来,谋反叛乱都是轻则满门抄斩、重则株连九族之罪,若不如此,又岂能震慑天下那些觊觎皇位之心。

    顺利接管晴川城后,昭平皇帝的大军还未来得及修整,便收到军情急报:剩下的两个北域叛王趁昭平皇帝南下之际,已经集合了百万之众,攻打中州北门户——雁回关,只一日便攻破城墙,雁回关告急!至多一个月后,百万叛军将侵入中州,京都危矣!

    相传昭平帝接到此军报时,急火攻心,加上亲征时受的暗伤,一口淤血喷出,便不省人事昏了过去。

    中州,是整个九州大陆的正中心,是一块由名为“九龙山”的陡峭环形山脉围合而成的盆地平原。如果从极高的天空向下俯瞰,会发现中州的地理形貌宛如一个“日”字。字的轮廓是环形的九龙山,中间的那一横,则是发源于大陆西北高原天幕山脉并贯穿整个九州大陆东流入海的巨河——卧龙江,它真的彷如一条水龙般,自西向东击穿了中州环形山脉,然后在中州内部陡然收窄了河道,与外围九龙山上流下的众多支流共同交织出了水系丰富、土地肥沃的一州十郡之地。种种神奇的天造地设,仿佛有个伟大的天道意志在暗中谋划般,构建出了中州这片令人叹为观止的宜居福地,堪称“天府之州”。

    自人类文明发现这片肥沃的土地以来,中州就一直是九州毫无疑问的经济、政治、商业中心,不仅因为这里有最丰盛的农业物产,也因为中州拥有最无懈可击的天然屏障。在这一圈屏障之中,又恰好只有两处地势相对平缓的谷地,分别朝向南北两个方位,加上东西两处卧龙江的河道口,中州一共只有四处水陆可通行之处。这四处紧要之地,经过历代占据中州的皇朝不断建造、巩固,最终形成了“两陆两水”四座宏伟坚实的铁壁雄关,也成为了九州各地进入中州的必经咽喉。

    其中扼守北域与中州相连之处的,便是已被叛军攻破的雁回关。

    与其他三座雄关一样,雁回关已经不能简单地称作为一个关卡,而应该被叫作“关城”。关口的城墙依山势而建,千余年前,关卡的城墙就已修筑至百丈之高,因此有了“雁行至,亦回返”的传说,故而得名“雁回关”。

    本来有此险关,即便百万雄师也难以轻易攻破,但梁王与襄王的叛军,既然敢进犯雁回关,自然有所依仗——他们捕获了号称“天工巧匠”的世外方士成偃子,为叛军打造了有“金”、“火”源术加持的巨型攻城火炮。仅仅一天时间,就把雁回关的百丈城墙打开一个缺口,让原本可以轻松固守数月的守城战变成了惨烈的守墙白刃战。

    中州四大关的常备军都是五万护国玄甲,玄甲军是除御林圣甲以外最忠于皇帝的军队,因为玄甲军的统帅——四镇指挥使及属下所有大小将官、尉官、旗官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州子弟。所以他们忠于皇权,保卫中州,实际上就是保卫自己的家族与地位。玄甲军的标志是一套覆盖全身、漆黑如墨的鳞片乌钢甲,能够抵挡世间绝大多数的箭矢,同时配备一柄坚硬锋锐的乌钢长刀,可裂石分金。

    这一套装备只有朝廷的直属工匠——来自少府司的御用炼器师才能打造,运用的是《工篇-陨铸法》中繁复深奥的秘技,因此数量极为稀少,每一套玄甲装备都极为珍贵,朝廷每年搜刮九州大地所有的材料才刚好勉强够弥补二十万玄甲军的装备损耗。

    昭平帝南下平叛时,带走了南关四万军,东、西关各两万军,最危险的北关五万军一人未调,正是料到了北域叛军可能的动向。只不过即便是已经展现出超凡军事谋略的皇帝,也没有料到北域叛军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攻破雁回关。

    所以昭平帝才会吐血昏厥,按照他原本的计划:两个月平虞王,半个月修整,两个月回师中州,再集合兵力与北域决战,因此雁回关至少要守住五个月时间。但雁回关如今一天告破,即使苦苦支撑的玄甲军全军覆没,也只能守住一个月,等到皇帝匆匆回援,中州之地早已尽失。这失的可不仅仅是土地,失的更是所有御林军与护国军的家眷、族地,到那时,叛军根本不用攻下京都,昭平帝也只有自裁一条路了。

    城墙已破,关外是如狼似虎的百万叛军,关内只有昼夜不息浴血奋战的五万玄甲,身后是几乎毫无防备的中州千里沃野,为了不让身在中州的家人遭难,他们只能用自己的铠甲和血肉去堆填城墙的缺口,但即便把上到雁回关镇北指挥使,下到挑柴喂马的杂役都全部填上去,也无法弥补天堑鸿沟般的巨大实力差距。

    破墙二十天后的雁回关,早已经成为了一座血肉磨坊,城墙缺口处堆起了十丈有余的尸山,到处是断臂残肢和焦黑的尸体。纵使玄甲军还占据着城楼制高权,纵使玄甲军个个装备精良、体格精悍能够以一当十,纵使镇北指挥使临危不乱步步为营构筑防御工事,也改变不了五万玄甲仅剩下一万五千残兵的事实。

    转眼间,自昭平元年叛王作乱,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如今的百姓恐怕没有多少人能记得当年雁回关的那场血战,只记得二十八年前的那个腊月格外的冷。冷到从南域开始一路向北都是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冷到横贯大陆的卧龙江、划界东域北域的澜沧江江面都出现了大块的浮冰。

    日夜鏖战的雁回关也在腊月迎来了百年罕见的大雪,雪连下了五天五夜,雪满天,血漫地,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了耀眼的洁白与刺眼的殷红。此时已经连攻了二十五天的北域叛军决定暂时修整,等大雪停止后再一鼓作气拿下雁回关,毕竟关里也只不过剩下了五千残军而已,这可是他们付出了近三十万伤亡换来的辉煌战果。

    对叛军而言,踏过雁回关,中州、京都、天下,近在掌中!关注这场战局的各方势力都以为,雁回关的雪停之日,就是关覆之时。

    关内剩余的五千玄甲军,吃完了人生最后一顿饭,每个将士身上都装好了可能一辈子也无法递到家人手上的遗书。关外修整的七十余万叛军,意淫着进入中州后怎么掠夺积累了数百年的丰腴膏脂,梁、襄二王也在为拿下京都后如何瓜分天下而盘算自己的小心思。

    就在这时,雪停了。

    大雪戛然而止,太阳晟空昭昭。七十万叛军在将领的指挥下开始整齐有序而缓慢地在雁回关前排兵布阵,五千玄甲在关内的拒马、铁蒺藜后用力缠紧手上的刀柄绷带。双方心里都只有一个念头——决一死战!

    不知是从哪一个瞬间开始,叛军当中突然有一个人听见大地轻微地鸣颤,仿佛是地底下有个巨人在低语。然后是两个、三个、四个……越来越多的士兵听到一种沉闷的轰鸣声。

    就在大家面面相觑,充满着疑惑看向彼此,试图从对方脸上找到异象的答案时,终于有个眼尖的人大喊着指出了答案——

    “看——看,看那边的山!”

    雁回关前高耸入云的北域九龙山上积累的皑皑白雪如不真实的图画般层层断裂,一层叠一层倾泻而下,伴随着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的轰鸣,激起数十丈高的白色尘雾,逐渐遮蔽天日。这轰鸣声,犹如死神的尖啸般在七十万大军的耳畔炸裂,有反应快的,立即发了疯般转身向雁回关的反方向夺命狂奔,但更多的人则是被眼前这大自然伟力带来的震撼彻底夺取了心神,双腿不自禁地颤抖起来,人却呆呆地站在原地。

    七十万大军的阵列,前军中军后军连同梁王襄王所在的本阵一共近三十里,此刻全部铺陈在雁回关前这段相对平缓的山谷之中。前军的精锐十万甲士,完全处在两侧雪崩覆盖的范围之内。因为攻城的缘故,叛军已经弃用了所有的马匹,除了每个阵列的指挥官,前军反应过来逃命的士兵都在拼命拥挤推搡自己身后的同袍。

    整个战阵一瞬间乱成了人间炼狱,踩踏、冲撞、发疯般地胡乱挥砍随处可见。呼嚎声、怒骂声、惨叫声、哭喊声此起彼伏,为数不多的指挥号令“后军作前军,不要慌,不要乱”如渺小的沙砾,淹没在了恐惧的汪洋之中。而七十万大军的中军、后军以及本阵的两位王爷呆呆地感受着整个山谷里地动山摇的巨震,眼前的一切给两位王爷带来了极不真实的观感,就在他们还疑惑是不是一同身处某个噩梦时,本阵传令官的大声喊叫给了他们一个更加“荒谬”的精神冲击——

    “报————后方!后方!雪崩!后方也有雪崩!”

    在两位王爷不可置信的目光中,雁回关北面遥远的地平线上,果然腾起了一阵跟两侧山脊相似的白色“尘雾”。可是,这一马平川的山谷出口,哪来的山?怎么来的平地雪崩!?

    不消几弹指功夫,烟尘已经渐渐可以看清,这哪里是什么雪崩,明明是一支急速奔来的骑兵。

    战马披甲,银护银鞍,正是御林圣甲骑兵!

    战士无甲,只着白衣,为首者正是昭平帝!

    这支骑兵速度极快,两位王爷还没有完全从自己的惊愕中回过神来,喊杀声已至跟前。一切发生的太快,这只不知道是几百人、几千人还是几万人的骑兵,就这么如神兵天降般以楔形阵杀入了两位叛王的本阵。为了一鼓作气拿下雁回关,叛军的精锐全部编在前军,守护两位王爷的除了王府亲兵,都是后勤民伕、老弱病残和一些怯懦胆小之辈,本就是贪生怕死不敢攻城才选择留在后军的人,此刻又如何指望他们舍命护主?

    一身碎雪但杀气腾腾的昭平帝,与身后的勇士一同高声齐喊:“天子大军亲至!弃兵跪地者不杀!”但两位王爷在自己的高头大马上还没来及喊出求饶之语,就被马槊捅了个透心凉,坠落马下,又被乱蹄踏过。

    七十万人败的很快,不过半个时辰,整个山谷便趋于平静。叛军的精锐部队被雪崩活埋了八万余人,死于乱军踩踏和自相残杀近两万。梁王、襄王战死,被枭首示众,剩下溃不成军的乌合之众经过这种天地异象之后,连站稳的勇气都没有,全部匍匐于地。降兵四十余万,逃者不计其数。

    而关内严阵以待的五千玄甲军,只听着外面的各种巨响,还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何事,直到领军的副镇北指挥使见到了浴血而来的昭平帝。

    雁回关血战就这么胜了,堪称九州兵家史册里第一奇胜。战后才知,原来昭平帝仅率了五千轻骑,不带任何辎重,每骑只带三十天口粮从南域晴川城出发,由东域绕道至北域,贴着中州环形山狂奔三千多里杀到雁回关奇袭叛军。关外五千加关内五千,里外不过一万人,却几乎无损大胜七十余万叛军,灭敌十五万,俘虏四十余万,阵斩敌酋,缴获粮草辎重无数。

    雁回关血战,也是九州兵家史册里第一惨胜。守关的五万护国玄甲十不存一,旗官以上为将者几乎全灭,镇北指挥使陈谦在大雪降下的前一天战死,身中七矢,左手被斩断,血尽而亡。剩余五千名军士里,除十二名伙夫外,无一人不负伤。阵亡的四万五千名将士战后收尸,几乎未有全尸者。每一名玄甲军都是精兵,这样的损失,恐怕需要再耗费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弥补了。

    一个月后,昭平二年正月十五,昭平皇帝在雁回关就地主持了春祭大典,与在场的一万军士歃血祭天,约誓永不相负,而后将这一万人重新编制,组建成了御林圣甲军之上的皇帝直属荣誉亲卫,命名“白毦雪葬军”。

    此役后,世人皆津津乐道雁回关血战昭平皇帝如何神武天威,护国玄甲如何忠勇死战,北域叛军如何失道寡助遭受天谴,民间以此题材创作的话本甚巨,其中多夸大、神异之词。但却无人深究,为何昭平帝的五千轻骑可以从南域到北域,横渡卧龙江、澜沧江奔袭三千里却不被叛军察觉?又为何能恰到好处地配合关口雪崩天灾的时机,直插敌军本阵?世间只道是,皇帝受天庇佑,掌天道之兵,天命所归,自然是必须要胜了。

    雁回关血战后的八年时间里,昭平皇帝像是打开了某种禁制一般,在布武天下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不仅彻底扫平了北域所有的叛军余孽,并且逐年用兵,将大楚帝国的疆土不断向外扩张。北除蛮族,将盘踞幽州时常骚扰帝国的高陵部落彻底消灭,增设幽州高陵郡,将北域疆界推至天幕山脉脚下为止;南征岭夷,大破十族夷兵联军,焚寨三百里,新设南域岭南、岭西两郡镇守,南扩疆域千余里;西击骊戎,降服西域十六国,将帝国板块延伸出万里之长,直抵西域绝境沙漠的边缘。

    可以说,当今的大楚帝国,完成了历代九州皇朝都不曾实现的梦想,在昭平皇帝手中,只用不到十年的时间,让中州皇朝彻底成为了天下人力所能及之地的唯一主宰。

    终于,在昭平十年春祭庆典上,由当朝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共同上表,百官联名请奏:“陛下功德之著,古今未有,臣等昧死劝帝上尊号,以为后世表率,尊‘武’”。

    在群臣的极力劝进下,为了彰显皇帝扫清六合、捭阖九州的绝世武功,昭平皇帝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位在生前即受尊号的天子。

    自此,“昭平”成为过去,世间只有赫奕千古的“昭武皇帝”,所有本朝的纪年也统一改“昭平”为“昭武”。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足以在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传奇雄主,他曾经的伟岸事迹却在近十年里鲜有人谈及。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昭武皇帝的锋芒,被一个更神奇的人物和更绚丽的光芒完完全全地掩盖了。

    这个人物就是今天光临天碑学院的主角,也是所有学院师生共同翘首以盼的偶像——年仅二十四岁,同样拥有尊号的当朝四皇子,楚沐云(字桓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