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共和国战疫最新章节!
作为邱海波教授所在医院的医疗同事和纪检工作下属,我有幸见证了总台央广记者对他的全程采访。
邱教授是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在从事重症临床的30年里,他曾冲在抗击非典、甲型H1N1流感的最前线。但这次与*的短兵相接,他仍然感觉猝不及防。
央广记者的第一个问题很刁钻也很直接,重症医学是生命救治最后一道防线,邱教授您此前也经历过很多大的灾难和救治,这次与以往相比,您觉得是否有很大不同。作为采访的常客和首席专家,邱海波教授的回答严谨而轻松,口语化的语言,一听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化分解的高手和专家。他说,“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我们可以用一个形容词,叫诡异。如果用医学名词,就叫沉默的低氧血症。病人往往烧也不太高,咳嗽是干咳不太重,肌肉有点酸、有点乏力也不是很明显,这样的症状可能持续时间很长。大概百分之十几的病人发展成重症,如果你测血氧饱和度,会发现血氧饱和度很低了,甚至可以到八十几。”
关于血氧饱和度这个概念,很多读者听众观众市民和公民经过这次疫情之后,都得到了有效的科普。然而对于其数值高低所代表的意义,很多人依然容易犯下脸盲症。记者也不例外,接下来的这个问题很科普,她是这样说的,邱教授我们正常人的氧饱和度是否一般在93以上?
“90-93是及格线。大家到拉萨3700米海拔,稍微一活动就憋气、心慌的厉害,这次新冠造成病人血氧饱和度八十多,和拉萨差不多,但病人症状没什么。由此造成对疾病的识别、诊断、早期预警比较困难。还有一个传染性很强,短时间内病人数量几何量级上升,尽管发展成危重型的比例不那么高,但是因为基数太大了,所以短时间内超过了湖北和武汉重症医学或者叫ICU的救治能力。”邱海波教授的回答总是那么接地气,让人听起来如获真知。
记者听得如痴如醉,但还是不忘继续下面的问题。
邱海波您在赶到疫情地的时候,第一时间发出的方案就是扩床加人,尽一切努力与病毒争夺重症患者。在缺乏足够床位和设备,也没有足以支撑重症治疗专业医务人员的情况下,包括您在内的一线指导专家焦虑吗?是怎么样迅速形成专家组共识的呢?这个问题一定有很多人关心。
这个题干提出来之后,邱教授的表情瞬间变得有些凝重,但还是非常快速地作了回答。
“在很短时间里,我们就提出要做重症医院,迅速征集一些综合实力强的医院,把它变成重症收治医院,开始就3家,肺科、金银潭和中南,但是很快就会发现这不够,所以就变成9家,但仍然不够,所以就有了雷神山和火神山,这都是以重症收治为主的。还有40家左右的医院收治普通病人,当然还包括方舱医院。”
在邱教授回答完上述的问题,我看了一下记者的问题提示卡。
上面描述道,从除夕夜第一批医疗队到达武汉,先后有4.26万医护人员驰援湖北,而其中的重症专业医务人员达到1.9万名,这个数字已经是我国重症医务人员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他们要尝试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开展对症治疗,给不断恶化的病情按下暂停键。因为专家组已经明确,要做到有效救治,必须将治疗关口前移。观察病人的每一次呼吸,盯住生命指征的点滴变化,这是属于重症战场的责无旁贷。
记者看到我拿提示卡,也非常友好,朝我点了点头之后,目光又落到了邱教授身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吐纳之间,口罩都被她撑得老高。问题倒是非常地人性化,邱教授感觉您现在依然很疲惫,可以想象出当时的严峻,我想问您一下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您当时压力大到什么程度呢?同时,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大量临时改造的病房内有时会出现短暂的供氧不足,邱教授您和同事们是如何习惯带瓶氧气进病区的呢?
“先回答你第一个小问题,当时太累了,躺下来就赶紧睡着。那时候在ICU里看到的都是命悬一线,都是病重的病人。一天里,上午、下午甚至晚上都要进红区去处理病人的急救。接下来回答你第二个小问题,我们最高的时候高流量氧疗设备一分钟要用50-60升的氧气,是平时的十倍。平时20张床,扩到60-80张床,氧气压力就会不够,一旦氧压不够了,我们就得马上穿着防护服推氧气瓶去病人床边。今天看上去就不可思议的是,你要进去病区的时候,每人必须带瓶氧气进去。”
记者听完回答,认真的整理录音笔开关,生怕是忘记了录,或者是半途没电了。这样的状况,很多记者都遇到过,真那样的话,损失可就大了。好在这位记者女生极为仔细,不仅从携带的设备上,以及准备的题干都全面和具体。甚至中途帮邱教授端来了一杯温开水之后,才接下面的提问,关键词是呼吸机和俯卧位通气。
“重症病人上了呼吸机之后,如果供氧情况不改善,下一步就是俯卧位通气。但是做俯卧位通气是有点难的,病人有气管插管,身上可能有尿管,引流管等等,又是一个镇静的状态,翻过来其实是不容易的,在平时也要五六个医务人员一起。平时以护士为主,但这时候穿着防护服,大家有恐惧心里是很难做的。要把这个事情做成,必须让大家觉得这后面有一个医疗团队在支撑着我,所以那时候我们请管床护士来指挥,我们一波查房的医生把病人翻过来,这样保证做到位。”